战舰排列的核心在于理解舰船定位与战斗序列的联动机制。舰船分为前中后排三个基础站位,前排通常由高护甲或高闪避的防御型舰船承担,例如奇美拉级巡洋舰或卡利斯托级护卫舰,这类舰船能有效吸收敌方火力;中排适合部署均衡型舰船如光锥级导弹巡洋舰,兼顾输出与生存;后排则优先放置战列巡洋舰或航母等远程火力单位。战斗序列决定了舰船的攻击优先级,例如鱼雷武器会优先锁定大型目标,而防空炮则自动拦截战机,因此排列时需确保前排舰船能覆盖敌方主要攻击序列。

资源采集与战斗舰队的比例需严格区分。工程舰应独立编组并配备仓储舰提升效率,例型工程舰搭配721载货型可显著减少往返时间。战斗舰队则需避免混合低效单位,指挥值分配应优先保证主力舰的完整编队,例如8艘巡洋舰占160指挥值形成核心战力,剩余80指挥值可补充防空或特种舰船。舰船改造时,防御型优先强化护甲与能量抗性,输出型则侧重冷却缩减与暴击属性,确保每点技术值投入都能转化为实战优势。
小行星带会提升小型舰的生存率,适合部署护卫舰进行伏击;开阔星域则利于战列舰发挥射程优势。舰队移动时需保持阵型厚度,侧翼超出敌方5-10个身位即可形成包抄优势,过度展开反而会导致火力分散。指挥官技能需与舰种特性匹配,例如提升巡洋舰闪避的技能可大幅延长前排存活时间,而增加鱼雷伤害的技能能强化对大型舰的针对性打击。

面对航母编队时应增加防空护卫艇的比例,红宝石级轨道炮护卫舰可有效克制敌方护航艇;遭遇战列舰集群时则需配置雷利亚特鱼雷舰进行针对性输出。每次战斗后需分析战报数据,重点关注舰船损毁原因与伤害来源,逐步优化舰种搭配与技能加点方案。相同配置在不同战术环境下表现差异显著,因此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固定阵型。
初期以澄海级、雷利亚特等易获取舰船为核心组建舰队,通过技术点强化基础性能。阋神星级驱逐舰这类高性价比单位可作为过渡选择,其高闪避特性在资源有限时能显著降低战损。加入活跃同盟获取战术指导至关重要,集体作战时需严格遵循指挥官的阵列要求,例如将奶舰苔原级部署在受保护的中排位置。蓝图库的扩充,逐步向混编舰队转型,但始终要保持至少30%的资源用于工程舰升级。

封锁指令可自动拦截敌方采矿舰队,但需搭配高速舰船实施;增援指令能以曲率航行速度补充战力,是遭遇战翻盘的关键。撤退时机的把握直接影响舰船回收率,当主力舰触发紧急避险机制后应立即脱离战场。计划圈的布置要预留应急空间,避免多支敌军同时切入导致阵型崩溃。最终形成的排列方案应是攻防节奏、资源消耗与战术目标的平衡产物,需通过持续实战检验优化。